首页 > 专题 > > 海南耕地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海南耕地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发布时间:2014-06-18 15:58:01  

  罗保铭书记“6.23” 批示:海南日报6月21日关于《海南耕地渐显倦容》的报道中,提出的耕地过度种植,地力溅贫的问题值得我们深醒。热带海岛耕地希贵,且是海南热带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之本,亟需以科学测土施肥、施药、培育引进良种、绿色防控虫害、配套农田水利、科技与设施投入、加强农民培训等等,确保热带现代农业的永续发展,确保增加农民收入和全国市场供给。

  一、耕地的定义与分类:

一级类 二级类 含义
编码 名称 编码 名称
01 耕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011 水田 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012 水浇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013 旱地 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02 园地     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021 果园  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022 茶园  指种植茶树的园地。
023 其它园地  指种植桑树、橡胶、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03 林地     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031 有林地  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
032 灌木林 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
033 其它林地  包括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1、<0.2的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林地。
04 草地     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041 天然牧草地  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
042 人工牧草地 指人工种植牧草的草地。
043 其它草地  指树木郁闭度<0.1,表层为土质,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不用于畜牧业的草地。 

 

 

  二、土地资源现状

  海南岛总土地面积33920hm2,共有15个土类,27个亚类,117个土属和193个土种。其中,砖红壤181.5万hm2,占53.5%;赤红壤34.0万hm2,占10.0%;黄壤12.1万hm2,占3.6%;燥红土8.8万hm2,占2.6%;水积土28.3万hm2,占8.4%;滨海沙土6.1万hm2,占1.8%;新积土3.9万hm2,占1.1%;其他9.5万hm2,占2.8% 。

  海南土地利用概况

  海南全省有农用地2826199.37公顷,其中耕地727526公顷,园地533277.42公顷,林地1482646.87公顷,牧草地19415.88公顷,其他农用地63332.34公顷;建设用地293179.59公顷,其中居民点及矿工用地219244.31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3684.88公顷,水利设施用地60250.41公顷;未利用地415990.00公顷。全省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0.58%。全省主要用地类型为林地,耕地主要分布在滨海平原区域及山地周边的盆地、阶地与台地。

  土地资源现状—土地利用特点

  1、土地资源区位、经济、体制优势突出。海南位于祖国最南部,与东南亚地区相邻,与港澳台也仅一水之隔,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海南与祖国大陆在经济上具有互补性,可以互通有无,相互促进,特别是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热带农副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与其他省、市、自治区相比,具有较大的体制优势。这些特点决定了对海南的土地资源进行进一步开发的可能性,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地处热带亚热带,农业生产气候优势明显。海南是我国冬季瓜菜、热带水果的主产区,全国唯一的南繁育种基地,复种指数高,农作物大多能达到2-3熟,目前已大面积推广“稻-稻-薯”、“花(生)-稻-薯”、“稻-稻-玉”、“稻-稻-菜”和“稻-稻-瓜”等形式的三熟制,同面积耕地的产值比内陆省份高,经济效益也相对较好。

  3、地貌类型多样,土地适宜性广。海南土地自然类型多样,平原、台地、丘陵、山地均有,宜农、林、胶、热作、牧的土地都占有适当的比例,利于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三、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1、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配套不完善,抗灾能力差。

  在多台风、强暴雨的自然条件下,海南省现有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问题严重,大中型水库灌区多未配套到位,尚未形成强力有效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和防洪减灾体系。海南中高周低的地貌及以基岩为主的地质构成,使地表水不易留住,储存条件差,大部分地区地下水缺乏。工程性缺水仍是土地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此外,由于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农作季节不协调,冬春干旱几乎年年发生,还经常发生冬春夏连旱。全省耕地中,有排灌设施且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强的耕地所占比例大致为23.19%。多年来,海南省实灌面积约为20万公顷左右,旱涝保收面积仅约15万公顷。旱地与望天田合占耕地的52.42%,约有30%的望天田和大量旱地得不到灌溉。

  2、耕地质量不高,养分缺乏严重。

  海南岛水系发达,四周濒海,沙性土壤面积大,比重高,不利于土壤结构的形成和水分、养分的保持。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全省耕作土壤质地偏沙的面积达24.64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24.9%。由于地处热区,在高温多雨、干湿交替的条件下,海南的土壤发育完全,养分淋溶严重,因而呈现出酸性强,有机质含量低,多种养分缺乏的特点。

  

  3、过度种植,只用不养,掠夺性经营,耕地渐显倦容。

  4、耕作制度不合理。

  5、施肥结构不合理,过分依赖化肥,养分不平衡。

 

  海南化肥消费状况分析

  海南建省以后,化肥的施用量连年递增,至2005年,化肥的施用量为94万吨(实物),比建省前1987年的32万吨增加了194%,氮、磷、钾单质肥和复合肥分别增加了64.7%、110%、400%和1067%。氮磷钾纯养分的比例从1:0.15:0.15提高到了1:0.22:0.35,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尽管如此,我省在化学肥料的使用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氮钾养分不平衡。在海南销售的商品化肥中,氮磷钾三者的比例大致为1:0.32:0.25,氮钾比例明显偏低,不符合热带土壤钾素淋溶严重,作物需钾量高的实际情况。

  (2)、中微量元素不平衡。海南的土壤既缺乏大量元素,也缺乏多种中微量元素,如镁、硼、锌等,但在市售的化肥品种当中,仍缺少价格适合的商品肥料。

  (3)、四是迷信洋肥。在目前全省每年消费的60万吨实物化肥当中,进口复合肥的比重约为1/3,即20万吨左右。不可否认,进口复合肥产品质量稳定,总养分含量高,养分释放均匀,造粒好,但也存在着养分比例不合理,价格较贵的问题,既增加生产成本,又导致磷的浪费和钾的不足。

  (4)、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化肥利用率降低,作物品质下降,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环境等。

  (5)、有机肥施用不足,土壤肥力有所下降。

  海南有机肥需求分析:海南目前总播种面积1314.3万亩,此外还有以橡胶为主体的热带经济作物约748.9万亩和以芒果、香蕉为主体的热带果树作物约238.7万亩,再加上南药和经济林面积118.1万亩,共计2420万亩。按每亩500公斤计算,有机肥需求总量为1210万吨。

  海南目前有机肥资源总量约为:绿肥约5万吨,秸秆约375万吨,畜禽粪便约400万吨,商品有机肥约30万吨,总计约810万吨。由此可见,海南的有机肥需求总量仍有约400万吨的缺口。

  (6)、部分土地退化,生态环境脆弱

  海南省部分区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荒漠化、盐渍化,生态环境脆弱,部分地方的耕地有较严重的退化现象,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危害,严重者直接造成农田被毁。

  土地荒漠化:2000年,全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13.7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左右,主要分布在沿海13个市县的88个乡镇,其中,东方市荒漠化土地面积14800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0.42%,昌江县荒漠化土地面积达40000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13%。据卫星遥感监测,1990-1994年,东方市沿海地区和昌江县、乐东县的部分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平均每年以6.4%的速度递增。

  土地沙化:2000年,全省沙化土地面积为41440.2公顷,占土地面积的1.72%。乐东县沙化土地面积大于10000公顷,占沙化面积的29.20%。1988-2000年12年间,沙化面积由原来的6973.0公顷增加到41440.2公顷,增加了将近6倍。四是沿海地区部分土地盐渍化。由于海平面上升,全省盐渍化土地面积从1988年的2591.17公顷,增加至2000年的2989.61公顷,增幅为15.38%。

  土地盐渍化:土地盐渍化主要发生在万宁、儋州、文昌、乐东、陵水、澄迈、海口等沿海市县局部地区,其中澄迈较为严重。

  人地矛盾突出:耕地减少首先表现在非农业建设用地过多,优质农田被占用;其次是城镇建设用地缺乏计划,乡镇企业、农民建房存在着杂乱无序,布局零乱,并占用部份良田,出现较多的土地浪费现象;另一方面,人口逐年增加,致使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全省耕地资源由1990年的435607公顷递减为2004年的417756公顷,人均耕地面积由1990年的0.0667公顷递减为2004年的0.0518公顷,低于0.094公顷/人的全国平均水平。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由1990年的0.0847公顷递减为2004年的0.0727公顷。

  四、存在问题

  工业废水的污染:1988年,海南岛工业废水排放量7391万吨;废水处理量1727万吨,处理率23.4%,处理达标率33.1%;废水达标排放量1224万吨,达标率16.6%;工业废水中的污染物主要是有机污染物,COD排放量为10.26万吨, 在各种污染指标中污染负荷分担率达94.8%;工业废水排放量大且危害大的是糖厂和橡胶加工厂,其排放废水中的COD质量浓度往往都是3000-10 000mg/L以上,甚至1万多mg/L,超标排放,污染和破坏了水资源与水环境,因此常出现水污染事故,在全年的污染事故中90%是水污染事故,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生活污水的污染:1988年全岛生活污水中的COD排放量为4.16万吨,生活污水基本没有治理而直接排放进入近岸海域或河流。虽然生活污水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相对不是很突出,但从发展的视角去看,其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具有很大的潜在危害。

  畜禽养殖污染:全省畜禽粪便产生量很大,2002年产生量约为1 20O万吨,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为1.14万t,畜禽粪便产生量是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总量的1 000多倍。畜禽养殖COD产生总量为33万t,氨氮产生总量为2.7万t。畜禽粪便堆放及清粪冲洗极易进入到水体中。

  海南省的畜禽粪便污染物进入水体的流失率,粪便保持在2%一8%的水平上,液体排泄物在4%~6% ;污染主要是由非规模化养殖带来的,其贡献率约为95%,而规模化养殖的数量较少,污染物的贡献率仅为5%。

  非点源污染:据调查,海南省2002年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20 682万吨。COD排放量为8.6万吨,氨氮排放量为0.9万吨;农田径流排放的COD总量为18万吨,氨氮为3.6万t;非点源排放COD的总量为26.4万吨,氨氮为4.5万吨,其中排入地表水系的COD为0.93万吨,氨氮为0.16万t。

  农业环境污染状况

  化学农药污染:海南高温多雨湿度大,病虫害种类繁多,年发生代次多,发生量大,农药使用频繁且用量大。据调查,海南平均每公顷耕地农药使用25公斤,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4公斤/公顷。海口市每年也有不少中毒事件发生,2003年就发生中毒事件16宗,其中瓜果菜农药中毒达8宗,受害人数达400多人。

  地膜残留污染:2006年种植面积达73.69万亩,其中地膜覆盖瓜菜总面积69.45万亩,占94.2%;塑料棚西瓜3.08万亩,占4.2%。除此之外,大田生产中,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的作物种类和范围也在不断增大,据统计,海南省生产瓜菜使用的包装袋、地膜、大棚薄膜等年用量约1万多吨。

  城市垃圾污染 :海南省目前垃圾排放量为7400吨/日,其中城市垃圾排放量为3000吨/日,处理率为80.37%,其中无害化处理率为50.48%。海南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分布十分不均,主要集中在海口、三亚和琼海市,分别采用卫生填埋、生物堆肥和焚烧的方法处理垃圾,而生态敏感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旅游区、自然保护区以及饮用水源保护所在地城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仍为空白。

  重金属污染:

  土壤重金属含量

  农田灌溉水环境状况

  评价质量标准

  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1-2000);

  2,《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NY/5010-2001);

  3、《土壤环境质量标准》(NY/T15168-1995);

  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2001)

  评价结果

  1、土壤污染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所有样点所有单因子污染指数Pi都小于1,综合污染指数P综≤0.7,属1级,安全清洁;

  2、农田灌溉水污染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所有样点所有单因子污染指数Pi都小于1,综合污染指数P综≤0.7,属1级,安全清洁。

  五、海南耕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认真贯彻落实罗保铭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以科技创新引领热带农业发展,全面提升海南耕地质量,夯实现代热带农业发展基础,保障耕地的永续利用,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

  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基地建设

  耕地质量监测是认识土壤肥力演变规律和了解肥料效益特点的基础性工作。最近10年,全国各省、市、区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基地建设,以江苏省为例,在“十五”后期就着手编制“十一五”期间《全省耕地质量建设总体规划》、《江苏省耕地质量监管与预警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在全省按5种类型建设300个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目前,海南设有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7个,省级点32个。建议省政府加大投入,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全省耕地土壤监测网络,形成层次分明、手段先进、功能齐备、管理规范、与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实现对耕地质量变化趋势的预警预报,为政府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提供依据,为农民科学种田提供指导和服务。

  引导、鼓励、补贴农民使用有机肥

  如《海南耕地 渐显倦容》报道:海南土壤并非“天生丽质”,其有机质含量平均20g/kg,低于全国27g/kg的平均水平。由于海南地处热带,高温多雨,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较快,不容易积累,再加上生产中不注重有机肥的使用,过分依赖化肥,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酸化严重。海南有机肥资源丰富,野生绿肥种类繁多,年种植绿肥约5万吨,各种秸秆375万吨,畜禽粪便400万吨,商品有机肥30万吨,总计约810万吨。但由于农村劳动力资源紧缺,传统的积蓄、保存、制作有机肥习惯正在消失。建议省政府借鉴浙江、福建等省的做法,设立有机肥补贴资金,引导、鼓励农民种植绿肥、制作优质农家肥,使用商品有机肥(包括生物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逐渐减少化肥施用量。

  推广应用缓控释肥

  缓控释肥近年来应运而生,发展迅猛,成为应用前景广阔的新型肥料之一。缓控释肥的优点通过肥料表面包膜控制养分释放,使养分释放与作物吸收同步,减少养分损失,提高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风险。此外,缓控释肥施肥技术简单,短期作物可实现一次性施肥,长期作物可减少施肥次数,如香蕉,整个生长周期适用-4次即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 加快发展缓控释肥料:优化肥料结构,加快发展适合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特点的专用肥、缓释肥,并“启动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农业部也首次将缓控释肥列为主推技术,同时科技部将缓控释肥列入“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建议省政府启动我省高效缓释肥使用补助试点,通过政府补贴来减轻农民的购肥负担,这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施用缓释肥积极性。通过试点补贴,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农民通过施用缓控释肥可实现省工省时和增产高效,同时也减轻了传统肥料施用过程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实现科技增产和节能环保的和谐统一。

  开展耕地改良综合技术研发,实现土壤修复与改良

  开展土壤修复改良关键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研究,缓控释肥料筛选、研制及其施用技术研究,氮、磷肥减量安全施用技术研究以及有机养分高效施用技术研究并集成示范与推广,从土壤修复和施肥技术创新方面促进耕地质量提升。

  开展耕作栽培技术创新,有效促进海南土壤地力提升和可持续利用

  研发适合海南不同生态气候区的轮间套作体系的优良品种、作物种类筛选,高产优质轮间套作种植体系的品种、作物种类筛选,建立海南土壤地力提升和可持续利用的耕作栽培模式,降低作物病虫害发生程度的合理轮间套作种植体系,提高作物对土壤养分、水分利用效率的合理栽培耕作方法等,在全省示范推广,促进地力提升和可持续利用。

  研究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遏制农田生态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研究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周年灾变监测与预警技术,研发以海洋活性物质为主要成分的植物免疫诱抗剂产品,着重研制兼治其它次要害虫的高效低毒化学农药减量多靶标应用技术和减少农田污染的田间使用技术。强化物理防控、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推广,使绿色防控技术覆盖全省,有效遏制目前存在的土壤质地劣变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加强品种结构调整,促进耕地改良

  从世界各地引进高产、抗病、抗逆主要农作物品种,利用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创制新品种,培育适合增强耕地地力、降低农药使用量的抗病、抗逆、高养分利用率的新品种,研发与之相配套的优质种苗生产技术,提高良种覆盖率,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实现农民增收和保护生态的统一。

  提升科技培训与示范水平,实现新技术全省覆盖

  发挥农业科技110服务体系、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科技特派员、大型龙头企业在农技推广与服务工作中的作用,加强开展技术培训,全力推进新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加快海南省耕地质量信息管理平台开发,充分利用农博网、手机服务系统、远程视频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科技知识普及与应用,将新技术推广到每一个市县、每一个主产区,发挥应有的耕地改良作用和生态综合效应,提升海南耕地质量。

错误报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