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电视夜校发挥更大“校”能
2020-11-19 10:37:22   来源:海南日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0年脱贫攻坚战的收官,绝不意味脱贫致富电视夜校使命的结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讲政策、学技术、找工作、卖产品、解难题、结姻缘……这个夜校不一般!

  作为国内首档脱贫致富电视公开课,海南省脱贫致富电视夜校自2016年11月18日开播以来,不断探索完善“电视+夜校+钉钉+热线”的全新扶贫模式,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逐步消除精神贫困,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关键在准、实两个字。只有打得准,发出的力才能到位;只有干得实,打得准才能有力有效。电视夜校正是海南对症施策,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在脱贫攻坚中探索出的一项创新举措。

  俗话说,“肥地也怕懒汉。”贫穷和愚昧往往具有共生关系,摆脱贫困首要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

  创新开设电视夜校,有效解决了我们在“扶志”与“扶智”过程中常遇到的三个问题。

  解决“受穷不急”的问题,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难看到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把党的扶贫好政策错误地当成了养懒人的政策,争着当贫困户。“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全新的电视夜校模式,为海南基层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打造了专属的融媒体学习阵地,向贫困群众全面普及脱贫政策、知识和技能,增强“造血”功能。通过常态化的集中学习,贫困群众开眼界、学技能、减少了后顾之忧,感受到被多方关怀的温暖,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改变,“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解决“信心难立”的问题,用身边榜样坚定“我能脱贫”信心。电视夜校频频邀请群众身边的脱贫典型、致富能手上节目,现身说教,感恩励志;不断介绍全国各地、海南各地好的扶贫模式,为大家学习借鉴提供思路,为观众带来了榜样的力量,进一步坚定了“别人行,我也能行”“外地行,自然禀赋这么好的海南更能行”的脱贫信心。

  解决“脱贫无方”的问题,多方发力达到“我会脱贫”效果。电视夜校在学习内容和教学设计上,狠下“绣花”功夫。有贴近性,针对农民技能短板、政策盲点开展教学,紧密结合疫情防控和自贸港建设及时“解渴”;有针对性,开设热线对贫困群众进行“精准滴灌”式服务,精准帮扶到家到人;有“泥土味”,把扶贫政策、知识要点换成接地气、生动易懂的大白话;有延展性,将帮扶工作搬到线下,开展就业扶贫、消费扶贫、脱贫脱单等丰富的活动。同时,还运用“钉钉”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加强组织管理、监督考核,确保学习一抓到底,不走过场……一系列生动、管用的设计,让群众听得有滋有味,学得有声有色,不断掌握新技能、摸到新门路,最终达到“我会脱贫”的良好效果。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0年脱贫攻坚战的收官,绝不意味脱贫致富电视夜校使命的结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电视夜校要按照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调整定位、拓展功能、优化节目,在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中发挥更大“校”能,作出新的贡献。

  (记者 周元)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脱下军装,脱不下军人的情怀与担当”
下一篇:三亚大茅村:软弱涣散村逆袭成美丽乡村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