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都市外来菜农 默默奉献“菜篮子”
2015-01-21 09:38:53   来源:海口晚报   

  在秀英区海秀镇业里、儒益、永庄等海口城郊村庄,有一群大多来自广西的种菜人,他们租地种植生长较快的叶菜。这些人中,在海口种菜最长...

  在秀英区海秀镇业里、儒益、永庄等海口城郊村庄,有一群大多来自广西的种菜人,他们租地种植生长较快的叶菜。这些人中,在海口种菜最长的已有20多年,更出现了“菜农二代”,他们用汗水和青春,为海口“菜篮子”默默奉献着。

  老辈种菜人 背井离乡赚点辛苦钱

  现年49岁的廖市宗,来自广西柳州市,1993年就来到海口种菜,先在农垦总局旁的金山小区位置种菜,当时那儿还是一片田地。后来被开发征用后,他就来到了现在所在的业里村种菜,虽然平时忙着种菜没时间去逛海口这座城市,却亲身感受了海口城镇化的步伐。

  说到背井离乡种菜,老廖最心酸的是难得与家人团聚。当初与妻子一道离家前来海口种菜时,大儿子才8个月大,为了节省路费,一年一度的春节他们也不回家,大儿子由奶奶一手带大,直到现在考上北京的一所大学上学。小儿子是在来海口种菜后出生长大的,现在海南省高级技校读汽修专业。2003年,年迈的父亲去世,独自一人生活的母亲成为老廖最大的牵挂,趁着每年清明回家祭奠父亲时,他才能顺便看望母亲。“父亲的骨灰还放在柳州市殡仪馆里,等儿子工作了,我也就不种菜了,回家买一块墓地把父亲安葬了。”说道此,靠在改装的拉菜三轮车上抽烟的老廖眼中闪着泪光。

  “种菜赚的都是辛苦钱。”老廖说,每天凌晨两点,他与妻子就起床,戴着头灯下地收菜,冬天早晨气温低,手常常冻僵不听使唤,他就中途回家生火烤手取暖,然后继续收菜到凌晨三、四点,再开三轮车拉菜到海坡市场,批发给菜贩。因为交通堵塞,现在他们批发蔬菜的场地改在秀华小学附近的秀英区公益蔬菜批发市场,路近了不少。夏天因为气温高,白天都忙着给菜浇水,早上卖菜回来就开始浇水,即使中午12点太阳最毒的时候也要给菜浇水,不然菜叶晒焉就干死了,而下午也要浇水。

  老廖家向当地村民租了4亩地,他介绍说,四五月份豆类、瓜类蔬菜大量上市,叶菜价格非常便宜,有时种出来还卖不出去,现在他们4至9月份近半年时间就不种菜了。懂得砌墙等建筑活手艺的他,这段时间就与妻子在海口的建筑工地打零工。老廖做大工每天可挣到300元钱,妻子做小工每天也可挣250元左右,“比种菜挣的还多,可这活不是天天都有。”

  菜农二代 通过辛勤劳作融入海口

  “90后”的李增彪算得上“菜农二代”了。父母从广西南宁来到业里村租地5亩种菜,他是在老家出生,在海口父母种菜的窝棚里长大。小学三年级到初中都是在海口上的,读高中时回到老家南宁。但在上高二时,父亲因重病过世,母亲不愿放弃海口种菜的营生,于是孝顺的小李在辍学后陪着母亲再次回到海口种菜,“海南气候温暖,一年四季都可以种菜,我们老家没法比。”小李认为,这或许是勤劳的母亲不愿回老家的原因。

  小李说,白天几乎都是在菜地忙活,晚上除了陪母亲在菜地旁的窝棚里看电视外,再无其它娱乐活动。作为年轻人,为打发无聊,他偶尔也会和本村的年轻人一起出去喝酒、唱歌,他和村里年轻人相处都很融洽,最近他还和本地的一位姑娘谈恋爱了。“海口这座城市很包容,从不排斥外来人员。”这也是小李爱上海口的原因。

  据统计,仅在海口业里村来自省外的菜农就有230多户1200多人,在海秀镇人数更是达到3000多人。他们靠着自己的辛勤劳动,在改善家庭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为海口这座城市的发展稳定作出了贡献。

  记者了解到,这些都市外来菜农中,父辈一代的在海口种菜二三十年,却根本融入不了海口这座城市,而“菜农二代”们大多在海口出生长大,他们通过在本地就业,或与本地年轻人恋爱结婚,最终改变命运,成为海口的一员。 (记者 谢大强 实习生钱杏梅 谢婧)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儋州农业水利等部门组织力量整理土地 修复沟渠
下一篇:屯昌新兴镇扶持贫困农户种水芹菜脱贫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