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蝶变”
2022-01-05 10:09:51   来源:三亚日报   

  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南繁深海科创标杆。南繁、深海等重大科研平台和产业项目加快集聚落地,南繁硅谷初步形成,南繁科技、深海科技...
  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南繁深海科创标杆。南繁、深海等重大科研平台和产业项目加快集聚落地,“南繁硅谷”初步形成,南繁科技、深海科技等领域形成一批战略性成果,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创建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推动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推动深海科技达到全国领先水平,迈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历经半世纪的发展,以三亚为核心的南繁育种已从单纯的加代,拓展到集聚各大种业企业、科研机构加盟的全产业链。这由最初“一粒种子”到南繁产业的“裂变”,经过品种选育、生产制种,到知识产权交易、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等,这条产业链会产生什么样的商业价值?以CRO研发模式的商业模式逐渐崭露头角,一条资本助力“南繁硅谷”的新赛道已悄然开启。

  1 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三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育种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南繁基地,独特的光热条件可以让一个品种的育种周期缩短三分之一到一半。如今全国有700多家科研生产单位与高等院校活跃在南繁基地,全国近70%的农作物新品种都经过南繁培育。

  每年10月底,65岁的育种家华泽田都会从辽宁来到三亚南繁基地,如今已有30多个年头。华泽田团队在三亚主要负责粳稻品种的加代选育、种子鉴定等科研工作。利用海南当地温度优势,对优良的材料进行扩繁增加种量,并配组、杂交加代。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华泽田团队选育的杂交粳稻品种推广将近200万亩,优质稻谷收购价较普通稻谷每斤提升0.6至0.8元左右,为农户每亩增收100至300元。

  几十年间,有不计其数的育种专家不远万里来到海南,从事育种工作,为了捍卫国家粮食安全,为了繁育一粒种子,几十年南来北往,风雨兼程,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奉献青春和力量。

  南繁育种的经济效益体现在哪?有业内人士统计,南繁基地杂交水稻制种超过8万亩,生产种子约1400万公斤,相当于每年全国杂交稻需种量的6%,保证了近1400万亩生产用地的需要,有效保障了630万吨的粮食生产。

  2 农业技术创新的“加速器”

  作为南繁科技的产业化主题,三亚在南繁事业发展上不遗余力,从土地、机构、人才和经费上都作了重点倾斜。

  南繁科技城的建设,就是最好的体现。组建南繁管理服务队伍、全力推进南繁重点项目建设、搭建产业交流平台、促进国际交流合作……为打造国家战略农业科技力量,推动“南繁硅谷”高质量发展,三亚加快推动“一城一基地”建设,为承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健全种业科技创新体系、拓展南繁育种产业链、筑造“南繁硅谷”自强自立科技内核打造空间载体和关键支撑。

  2018年以来,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南繁科技城的迅速建设发展,让中国种业的“南繁硅谷”有了雏形,为保障我国种子安全、打好种业翻身仗奠定了基础。据粗略统计,这两年,每年通过南繁基地育成的新品种超过1000个。

  在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上,目前,整个基地已划定科研育种保护区26.8万亩,水利和配套服务区建设正有序开展。据统计,南繁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种植面积超过3亿公顷,占全国水稻种植总面积的60%以上。其中,经过南繁培育杂交水稻适应性强,在三亚进行这种高产试验对于全国其他地区的水稻种植具有很强的推广示范作用。

  “‘南繁’成果吸引了众多农业集团集聚,不仅对三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影响,对全国种子育种及粮食生产都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商学院教授、农业经济管理博士宾幕容说,经过多年的产业布局,三亚南繁以服务国家南繁育制种基地建设为载体,逐步成为了“产学研”融合的农业技术创新“加速器”、种业安全的“避雷针”、种业供给的“常备库”以及全球合作交流的“大舞台”,集聚了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在全球范围内谋划种业布局,争取种业主动权,掌握种子贸易的话语权,提高我国种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能量。

  宾幕容分析说,种业创新链包括理论创新、技术集成、设计育种、产业孵化等,其中的参与主体众多,包括育种专家、经销商、农民,还包括种子公司、种质库企业、农村社区等。在农业国际化成为种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下,三亚发挥南繁资源聚集优势,依托自贸港建设将三亚南繁基地打造成国家的“南繁硅谷”,谋划种业全球布局,积极开展国际种业交流合作,推动世界种业的发展,对于实现农产品增产、农业增效、参与主体增收、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

  南繁科研育种基地

  目前

  已划定科研育种保护区26.8万亩

  水利和配套服务区建设正有序开展

  据统计

  南繁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种植面积超过3亿公顷

  占全国水稻种植总面积的60%以上

  3 新的商业模式萌芽

  种业CRO,源于医学上的“合同服务外包”商业模式,比如一些药厂不自主研发新药,交由第三方研发机构研发,研发出药品后再交由药厂生产,双方共享研发成果。2021年,这个模式受种业企业青睐。

  2021年5月,《海南自由贸易港投资新政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出台,明确指出培育发展南繁、深海、航天产业。南繁产业将以建设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为抓手,借鉴CRO研发模式推动南繁科技城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到2023年初步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对于从培育一粒“种子”到南繁科研产业“百花齐放”的三亚,如今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背景下,探讨CRO模式助力打造“南繁硅谷”,其中又有怎样的商业价值?种业企业给出的答案令人颇为“惊奇”。

  剥胚、漏网搅拌、筛片……2021年11月初冬,崖州湾科技城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呈现的却是一派科研的“火热”。“国家生物育种重大专项——抗虫玉米CM8101产业化项目”等正稳步推进,科研人员正在小心翼翼地对玉米和大豆的胚芽进行筛选、培育和检测。

  2020年5月,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成功引进230千克巴西玉米种子,用于隆平生物科研工作,这也是中转基地首单科研用作物种子进境业务。隆平生物引进首单科研用巴西玉米种子,从中选取8份,将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虫抗除草剂性状回交到巴西的优良自交系中。移植试验田后,这批改良玉米很快长到一人高,植株高大、茎叶强壮,绿油油的叶子完好无损。

  “通过对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可以使得国内玉米产量大幅提升。”隆平生物总经理吕玉平介绍,该技术不仅适合中国市场,也符合巴西和东南亚玉米种子市场需求。

  引进新品种,输出“新技术”。以此次巴西玉米种子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的是,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提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南繁种业打开了全球种业贸易的新机遇。

  “目前我们在做一些CRO的运营,收取的服务费用不高,未来的主要目标还是国际种业贸易。”吕玉平说。

  4 CRO模式背后的“诱惑力”

  CRO模式,似乎也让更多的企业嗅到了“资本”味道。在承接了国家“南繁硅谷”建设的任务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成为种业企业、人才聚集的高地。中国种子集团、先正达集团、德国科沃施、荷兰科因公司、九圣禾、敦煌种业……一批批国内外龙头种业企业纷纷入驻。

  曾有科研人员分析,以杂交水稻品种为例,从育种到制种需要3至5年时间,整个运营成本需要约40万元。但对于品种选育的合同外包服务费,其只收取2万元-5万元。从上述的信息来看,似乎CRO模式并不是非常盈利,但仍有CRO企业愿意接单,这是为何?

  品种知识产权转化后,育种方和CRO机构共享知识产权成果,可获得高额利润分成。或许,品种知识产权转化后为育种方和CRO企业带来的高额利润分成,才是大家所愿意接受的。

  “我们也将使用CRO模式。”广东省科学院院长陈为民说,近两个月来,该院已与三亚市委、市政府进行多次互访交流,并与崖州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加快建设南繁双创产业园。

  越来越多的种业企业、科研机构入驻,资本新的“赛道”已开启,种业企业对未来也有更多的期许。

  以2021年8月入驻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虽然目前有改良后的玉米新品种,但仍期待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成后,自贸港对种业交易体制机制有突破性创新,企业将在更宽松的政策环境下和国内龙头企业强强联合,探索发展CRO模式,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

  2021年10月14日,三亚市召开种业CRO机制发展专题会议。三亚市副市长罗东表示,将CRO机制引入南繁的制育种领域,有需求、有空间、也有潜力。目前三亚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仍然不够活跃,随着成熟的服务主体出现,且知识产权保护得到完善,CRO的发展空间很大。尤其是在国家种业振兴和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大背景下,南繁种业产业会迎来更大的发展,CRO服务模块也将拥有更大潜力。

  “三亚南繁围绕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和全球种业创新前沿,加强科研、生产、生活、管理服务,着力打造‘南繁硅谷’,为国内外农业集团提供以新技术新品种展示和转让、国内外技术培训与交流、基地建设与经营、产业示范为内容的新的利润增长点,对于完善各农业集团种业产业结构,丰富产业链盈利模式,提升产业链受益水平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产业前景。”宾幕容说。

  从南繁育种到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从一粒“种子”的“裂变”中不难看出,三亚南繁已然华丽“蝶变”。目前,三亚正在加快创设崖州湾科技城知识产权特区,以强化“南繁种业”等知识产权保护为突破口,探索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集成创新,逐步构建起与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港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营造鼓励创新和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记者 张慧膑 韦吉颖)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养鱼不换水 种菜不施肥
下一篇:儋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