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垦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之路怎么走?
2021-11-30 10:10:40   来源:海南农垦报   

探索传统农业生产低碳化,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且看双碳目标下——取得碳中和认证的母山咖啡种植基地。 本报记者刘家宋 摄母山咖啡系...
探索传统农业生产低碳化,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且看“双碳”目标下——
\

取得碳中和认证的母山咖啡种植基地。 本报记者刘家宋 摄
\

母山咖啡系列产品。 本报记者蒙美顺 摄

  日前,海垦热作产业集团举行2022年早春茶上市暨中国首款零碳咖啡发布会,获得了国内碳中和认证的母山咖啡产品亮相于消费者面前,用实际行动向消费者表明了该集团走绿色低碳之路,实现“从种子到杯子”咖啡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进入“十四五”时期,随着我国把发展低碳经济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成为新趋势。海南农垦作为全省最大的农业国有企业,如何在“双碳”目标下,探索传统农业向绿色低碳化转型,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如何利用农业资源优势提升固碳能力,变碳源为碳汇,提升农业附加值?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企业。

  节能减碳 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

  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同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绿色低碳发展已然成为“十四五”规划的显著注脚。

  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研究表明,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农业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燃烧碳排放的第二大“元凶”,约占碳排放总量的1/3。但农业既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唯一创造碳汇的部门。专家认为,当前农业对绿色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固碳和减排两方面,引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发展模式,将是农业生产赋能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着力点。

  记者了解到,海垦热作产业集团旗下海垦母山咖啡公司今年围绕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联合国内专业的能源和低碳企业,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技术与制度创新,降低咖啡生产、物流、包装、消费等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绿色农业生产节能减碳的目标。

  “计划在母山咖啡种植基地接入碳中和智慧农场解决方案,包括建设120kWp光伏系统和配套储能设施,配置一套智慧能碳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碳排放情况,实现园区智能低碳化管理。”海垦母山咖啡公司总经理李畅建告诉记者,咖啡种植、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都会产生二氧化碳排放,种植过程中减少化肥使用、以有机肥替代,采用循环系统浇灌咖啡树、处理好水污染。加工设备使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的低碳环保热源取代高能耗燃物,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利用120kWp农业光伏设备的太阳能发电,再配合上储能系统,每年将为整个母山咖啡生产基地供给绿电15万KWh,实现厂区100%绿色用电,减少100%的二氧化碳排放。

  “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低碳化转型,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海垦热作产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豫表示,农产品绿色低碳还要体现在产品包装环节,采用环保可回收包装材料,精简包装复杂性,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农产品包装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此外使用新能源汽车运输,也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途径。

  11月18日,北京绿色交易所有限公司经过对母山咖啡公司种植基地、生产厂房区、农用设施设备等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进行核查检测,母山咖啡公司通过购买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获得了碳中和认证证书,实现“从种子到杯子”全产业链的低碳化。

  “以咖啡产业为起点,将进一步参与‘双碳’目标的具体实施,带领旗下的白沙绿茶、白马骏红、昌农胡椒等产品品牌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李豫说,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底色,低碳产品的打造为海垦企业贴上了“绿色品牌”的标签。垦区其他相关产业也可以科学调整核心业务板块,提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行动计划,建立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固碳增效 提高农业附加值

  生态经济学有关专家认为,“双碳”目标的提出对于企业发展而言,一方面对加快低碳转型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探索碳交易市场的新机遇。

  “挖潜植被、土壤、海洋等碳库的碳汇作用与固碳能力,垦区发展‘碳中和’生态产品项目具有一定的优势。”海垦自然资源公司副总经理桂一文向记者解释,植被具有吸收和存储二氧化碳的能力,海南农垦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拥有万亩橡胶、茶叶、胡椒、波罗蜜等大基地,这些热带作物都具有强大的固碳能力。例如我国橡胶林的固碳量每公顷可达95.71吨以上,每亩约可固碳6吨以上。如果利用种植业资源优势,形成一系列生态产品,通过核定固碳量后,参与碳排放交易,向碳排放需求方销售相应指标,变碳源为碳汇,可转化生态产品价值。

  “如此一来也提高了农业的附加值。”桂一文说,形成碳排放指标,用于交易,消费群体不再单单只是农产品消费者,还能是碳排放企业,扩充了消费群体,生态产品的附加值得以体现,前景广阔。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对碳排放交易市场还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政策制度、生态产品的评估机制尚未健全,也没有相对明确的变现方式。受客观条件制约,我国碳市场主要分为配额市场与抵消市场,目前农业参与碳交易主要依赖于生物质、沼气等项目进入抵消市场,总体上发展缓慢,尽管近两年北京、深圳、福建等地区形成了一些碳汇交易市场,但仍存在交易产品种类少、交易数量少、成交价偏低、控排企业重视程度不高等问题。

  有关专家也指出,未来需进一步完善农业碳交易项目方法学,健全农业碳排放和碳汇的计量、监测体系,在此基础上,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农业碳交易机制。

  “待国家相应制度出台,海垦自然资源公司将围绕垦区实际,从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和胶林更新等方面着手,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方式,增强固碳能力。”桂一文说,今年10月25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的意见》中提出的“规范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产品市场化交易,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与生态保护修复产品的交易渠道,公开发布产品交易规则”等信息,为该公司探索做好“碳中和”生态产品这篇文章增强了动力和信心。

  对于未来海南农垦如何发展“碳中和”生态产品,专业人士给出了相关建议:认清“双碳”目标下的新形势,把握时机,把碳汇纳入海垦集团“十四五”规划中,做好功能上的布局,组建科技团队和人才储备;做好农垦内部机制的协调,加强研究和科研投入,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相应研究,对海垦核心热带产业的生态产品价值进行评估。在固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生态产品,可以通过对废弃矿山、老厂房厂区进行修复、腾挪、植树造林,提高固碳量的同时,解决当地生态环境问题,通过生态产品实现反哺在修复中形成的环境生态损失,推动低碳农业价值实现良性循环。

  (记者 卢雅楠)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7年间销售农产品近5000万元 带动农户脱贫致富
下一篇:发展沉香产业促农增收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