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里种菜为解海南夏秋供菜难探路
2015-03-09 09:16:00   来源:南国都市报   

为缓解海南夏秋供菜难让蔬菜从此水生水长水培蔬菜高质高产可推广,但面临前期投入大等困难  作为全国菜篮子的海南却戴着菜价贵的帽子,备...

为缓解海南夏秋供菜难
让蔬菜从此“水生水长”
水培蔬菜高质高产可推广,但面临前期投入大等困难

  作为全国“菜篮子”的海南却戴着“菜价贵”的帽子,备受市民诟病的背后,海南其实有着夏秋供菜难的“苦衷”。近日,媒体和官方将缓解这一难题的目光投向了水培蔬菜。

  3月3日,海口市农业局负责人在对蔬菜水培技术进行赞许后,表示该局将联合省农业部门和专家,对这种新型水培技术进行充分论证后计划在全市逐步推广。这意味着,“水培蔬菜”这听上去颇具科技含量的蔬菜,有可能将与海口民众发生密切关系。

  多位农业专家表示,水培技术在国内外已成熟,在海口乃至海南推广这项栽培技术是可行的。但是,必须面对前期投入大和对生产者技术要求较高等问题。

  探访

  水培亩产是普通大棚5倍 一斤成本仅需1元钱

  蔬菜不种在土里,而用水来“种”,这在海南已不再是让市民觉得遥远的“科研问题”。在海口三江镇茄苪村,一个水培蔬菜基地,每天有几千斤的蔬菜进入市场。

  3月6日,该水培蔬菜基地的负责人张喜军随手摘了一片蔬菜叶放进嘴里,咀嚼起来。“很甜。”他指着个别空的蔬菜架说,目前育苗来不及,不然9个蔬菜棚就可以全部种上蔬菜了。“我们已经订了育苗机器,待到育苗室建起来,产量就更稳定了。”

  该基地占地约200亩,目前在种蔬菜50亩。水培蔬菜种在一排排距离地面约1米高的联塑管中。管里的水是循环流动的,确保了充足的氧,营养液也通过循环流动的水供给蔬菜。

  “亩产能达到5万到8万斤,是普通大棚种植的5倍以上。”张喜军介绍,这里一亩大棚可以种植13000穴蔬菜,一茬叶菜从种至收获只需15天—20天。“平均每斤蔬菜的成本仅约1元钱,售价和普通蔬菜一样。”据观察,水培蔬菜基地的蔬菜长势茂盛,相较于市场上售卖的用土壤种出来的蔬菜,颜色和质感都比较嫩,吃起来有清甜感。

  该水培蔬菜基地的大棚采用了锯齿状的可控棚顶,能实现空气的流通,以此降低棚内温度,棚顶之下,一层防虫网将整个大棚围住。“另外我们还用灭蚊灯等进行物理灭蚊,做到不打农药。”

  张喜军介绍,该基地已经能种出生菜、芥蓝、快菜等40个品种的蔬菜。

  疑问

  高效高质还节省人力 能否推广让市民受益?

  3月3日,参加海口现代农业集约化、社会化生产现场会时,海口市农业局局长林劲认为,这一新型水培技术具有产量高、品质好、产品达到无公害要求等特点,营养液循环使用,这种生产环境有利于保障蔬菜生产安全。该市农业局将联合省农业部门和专家,对这种新型水培技术进行充分论证后计划在全市逐步推广。

  这意味着,这项栽培技术可能会在推广之后成为市民盘中菜。

  “水培技术并不新鲜。”从事了近十年水培技术研究的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陈艳丽说,水培技术在一些国家早已成熟并被广泛应用,目前国内华南部分地区也做得不错,“但在海南,它刚刚起步。”

  陈艳丽分析,由于蔬菜“种”在水里,自动供给营养,省去了耕地、施肥、除草的人工,“这在海南目前人工成本较高的情况下是有优势的”;水培对环境和营养的可控性高,可实现高产高质。

  陈艳丽近年科研得出的结论是,在海南,即使是夏秋季,水培技术也可以种植出生菜等蔬菜。“推广水培蔬菜对于缓解海南夏秋季节供菜难问题会起到作用。”陈艳丽说。

  她的观点在三江的水培蔬菜基地得到了佐证。该基地自去年5月投产以来,已实现了反季节蔬菜种植,并且体验到节省人力的优势,每个大菜棚只需安排一至两名工人。

  海南大学农学院教授杨重法对无土栽培也有研究,他认为该技术在海口推广有意义并且可行。杨重法说,他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日本时,就发现水培蔬菜生产在当地已经很普遍,“只要条件具备,海南可以推广无土栽培。”

  困难

  前期投入大,普通农户难涉足 对生产人员技术要求高

  水培蔬菜具备众多优点的同时,推广却并不是可以轻易“拍板”的事情。“国内在改革开放后从日本和荷兰等地开始引进无土栽培的技术,但在很多方面却遭遇了‘水土不服’。”杨重法认为,尽管推广是可行的,但要谨慎为之。

  杨重法说,在国外,无土栽培技术的定位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能实现不打农药,品质较好。但在引进来之后,国内在某些方面的投入比国外更大。比如大棚,在发达国家与专门生产这些设施的工厂,成本相对低,但国内没有,导致做大棚的成本高。

  “我有个朋友,多年前在苏州做水培番茄,做着做着就经营不下去了。”杨重法说,起初,他的朋友的番茄由于投入大,卖20元一斤,没市场,后来降价到5元一斤,可以维持了,“但山东的番茄运过来,我朋友的就没竞争力了。”

  对此,陈艳丽也认为,水培蔬菜的前期投入甚至可能高于一般种植的10倍。“一亩地前期投入从三四万到几十万不封顶,这对普通农户来说很难。”

  以张喜军的基地为例,除了买地用去一大笔钱,做前期50亩的大棚及水培设备就用去了一千多万。但尽管如此,陈艳丽认为,在高产高质的情况下,从长远来看是可观的。

  水培蔬菜还要面对技术方面的问题。由于水中的氧远低于土壤中,解决氧的问题必须采用让水循环的方式;另一方面,由于用于供给蔬菜营养的营养液需要按比例调配,对于生产者的技术水平提出了要求。“举个例子,因为水是流动的,假如一棵蔬菜生病了你没发现,就可能通过流动的水传染给其它蔬菜。”陈艳丽说。

  张喜军也举了一个例子:水培蔬菜对水质要求高,拿水的PH值来说,PH值是有变化的,生产人员必须根据变化调整营养液的配方,否则会导致蔬菜生病甚至死亡。

  但就目前技术而言,几位专家表示乐观,认为解决技术问题并不十分难。

  建议

  因地制宜选好栽培方式 政府引导种植户学习技术

  张喜军对于水培蔬菜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他认为,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集约化的、健康的水培蔬菜必然是未来蔬菜种植的趋势,“只是迟早的问题”。张喜军已经开始尝试倒V字型立体种植,8层的管子可以让原来的两根管变成16根管,大大增产。

  陈艳丽建议,要解决前期投入大的难题,可以根据具体的经济实力,选择一些大公司通过政府的扶持先做起来,再引导农民参与;而在培养该方面的技术人才方面,可以加强培训,“我们做这方面科研多年,如果有需要,愿意和政府合作对农户开展培训”。

  杨重法则认为,政府在进行决策之前,要全面进行考虑。“像无土栽培,有水培和基质栽培两种,我在海南也可以考虑基质栽培。”杨重法介绍,基质栽培在原理上和水培是相近的,但基质栽培的技术成本相对低,风险也比较小,“可以具体情况具体选择”。

  “因地制宜很重要,像搞大棚,之前海南引进的是升温型的大棚,海南夏天温度太高,根本种不了。”杨重法希望政府能吸取走弯路获得的教训,更深入考虑问题。

  同样是希望政府对这项工作给予关注和支持,杨重法觉得政府应该谨慎“补贴”。“这些年我发现做得比较好的大棚瓜菜往往是农民自己搞的,很多政府补贴做的大棚瓜菜项目反而长满了野草。”杨重法认为,政府在其中可以做一个引导者,在充分论证可行之后,带农民去参观,让农民和企业自发去种,政府提供技术支持和贷款,并致力于帮助他们打开销路。

  “菜好不好吃,市民一吃就吃出来了,销路有了,推广就简单了。”杨重法说。(记者 杨金运 实习生 钟海鹏)

  链接 无土栽培在国外

  无土栽培的类型主要有水培、岩棉培和基质培三大类。早在二战期间,西方国家就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蔬菜供应部队。到20世纪60年代无土栽培技术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70年代后生产成本有所下降,发展迅速。荷兰和日本是无土栽培较发达的国家。在欧盟国家温室蔬菜、水果和花卉生产中,已有80%采用无土栽培方式。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采用计算机实施自动测量和自动控制,这种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可以较好地保护环境,生产出绿色食品。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三亚冬种瓜菜出岛量逾18万吨
下一篇:全国现代种业发展培训班在京开班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