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定贫困县的生态贡献
2018-03-14 08:37:30   来源:南国都市报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堑对村新貌。符式和为山鸡喂食。养蜂增加农民的收入。琼中鸭坡村吗哪书房。湿地公园成休闲好去处。  从中线高速驶...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
\

琼中堑对村新貌。
\
符式和为山鸡喂食。
\
养蜂增加农民的收入。
\
琼中鸭坡村吗哪书房。
\
湿地公园成休闲好去处。

  从中线高速驶下,即将抵达琼中县城之前,一块巨大的宣传板于道路两侧的绿野中跃然而出。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宣传板上的标语提醒我们,旅途的终点,是素有“全省生态保护核心区”之称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而它,还有另外一个头衔——国定贫困县。

  作为全省5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去年,琼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2.82亿元,却筹集并投入了4.3530亿元用于生态保护、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今年,仍将继续安排生态环境整治资金 5930万元。这是一系列出人意料的举动,琼中为何执着于生态贡献?

  走进这座2704.66平方公里的“三江之源”,这里的每一滴水,几乎都能流入海南的每一条大河;此处绵延的每座山脉,几乎都能汇成这座岛屿的每座大山。一个贫困县的生态贡献,是管中窥豹的以小见大,是海南生态的最基本保障。

  1 琼中的贡献

  生态投入 一盆污水与三条大河

  去年,琼中的全县生产总值实现增长6.3%,可是47.67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也不过海口的1/29;琼中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2.82亿元,与省内发达市县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然而,琼中却拿出了几乎是财政预算收入一倍的资金,投入到生态保护之中。一个经济收入的“贫困县”,成为了生态投入的“发达县”。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举动,甚至在很多琼中人看来,也是始料未及的。

  在琼中湾岭镇大边村,61岁的王万启还记得以前的污水处理方式:“厨房潲水、养殖污水往哪儿去?村里找块空地随手一倒啊!”村民们对这一切早已习以为常,黑黢黢的污水会在七拐八绕之后,沿着灌溉渠流入农田,或是直接汇进池塘。再往后呢?村民们想不到,这盆污水,会与全省的环境产生哪些联系。

  2015年底,一群外来专家扛着仪器来到大边村,捣鼓一番。几个月后,专家们临走时告诉村民,以后要将污水倒进家中的卫生排水口。

  为啥这么做?村民们也不清楚,王万启不知道乱排污水会带来什么后果,相较于看不见的地下管道,村民们更容易、也更愿意看见收入的提高。

  可是,出人意料的,琼中首先开始的工作,竟是生态投入。这是一种“慢办法”,在某些人眼中,甚至是一种“笨方法”。

  专家走后,当王万启将一盆污水倒入厕所,几十米外的村口,污水再度重见天日时,已经变作汩汩清流。

  “污水经过埋在王万启家后院的一体化净化槽预处理后,会顺着地下排污管网汇入村口的人工湿地。”琼中鑫三源水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栗正康透露,村口这片长满菖蒲、美人蕉的人工湿地下,藏着的预处理池、快滤田、消毒井等,它们让污水化作清流。

  琼中,是万泉河、南渡江、昌化江的发源地。这缕清流,会在辗转之后,与这三条大河发生联系。

  为此,琼中在10个乡镇、4个农场、544个村庄开展污水处理,为的是汇入源头的每一滴水,都能纯净且自然。

  类似的变化,还发生在农家的灶台里。在中朗村完成全省首例天然气进自然村项目后,一根根黄色的天然气管道翻山越岭,覆盖中朗、大边等乡镇的万余户农家。

  空气变好了,河水变清了,作为生态核心区,琼中为全省生态做出了贡献。而对于琼中自己,选择了生态发展的道路,也就意味着,选择了一段艰辛的旅途。

  2 琼中的难关

  青山绿水 先天的优势与限制

  最穷的时候,什寒村的村民曾上山砍树,种上橡胶、养起猪。到了最后,山秃了、水黑了,一年到头忙活下来,收入也不到千元。

  “琼岛绿肺”是琼中的先天优势,却总免不了这样的尴尬:经济指数排名全省垫底,国定贫困县的“帽子”一戴便是多年。

  政府要“绿”,百姓要“金”,这一矛盾迟迟得不到解决。

  “长期以来琼中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由于地处生态保护核心区,不能走‘大开大建’的路子,这让我们的发展受到很多限制。”琼中有关领导坦言,高达83.74%的森林覆盖率是琼中最耀眼的招牌,可是,“先天优势”却似乎成了限制当地发展的最大阻力。

  早在屯琼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之前,便有一批聪明的客商蜂拥而至。面对“送到嘴边的肉”,明明“求商若渴”的琼中却选择了“挑肥拣瘦”。“并不是什么项目都可以引进到琼中来,我们婉拒过许多送上门的不利环保的投资项目。”琼中招商服务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将生态环保作为招商引资的门槛,的确“吓退”了不少投资者。

  选择了生态发展之路,也就选择了高标准。发展的阻力不仅仅来自于投资,琼中人自己,也并不是那么理解。

  曾经有一个黑乎乎的废水塘,证明了这一切。它位于琼中县城龙溪路与环城东路的交汇处,天然的低洼地势,让它成为雨水和周边生活废水的聚集地,未经处理的污水,染黑了这个本就不堪的水塘。

  为了盘活这块区域,更是为了向居民们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2013年,废水塘有了动静,开始向湿地公园的目标前进。三年后,二期工程也相继开工,项目总投资达到8827万元。目的明确,就是为了给居民们营造一个绿色的天地。

  可是,项目的建设过程并不容易。仅是征地一项,就让市政部门吃了官司。“有一家水泥管厂,没有相关手续,却不愿意搬迁。”琼中市政管理局副局长黄毅清介绍,多番劝说无效,该水泥管厂被市政部门定为违建,实施拆除,“结果,我们却被告上了法庭。”

  明明是生态保护的好事,却吃了官司。黄毅清回忆,那段日子,工作人员的压力很大,“最终,水泥管厂还是在一审败诉。”

  可是,工厂被湿地所替代,对于急需摘掉贫困帽子的琼中,白白牺牲了一个经济增长的机会。与此同时,还要从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中,挤出大量资金用于生态保护。

  这有多难?真好比是“饿着肚子做生态”。

  即便如此,琼中还是铁了心选择生态保护。琼中县委书记孙喆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生态是琼中发展最大的本钱,必须坚持以保护生态、协调开放为前提。

  为什么?只因为琼中是独特的,它有着最丰富的自然资源,它肩负着全省生态保护核心的重任。孙喆说:“环境和人类一直是‘舟水关系’,保护生态环境不代表不发展,但要让贫困农民彻底脱贫,就必须捧住生态的饭碗。”保护生态,是琼中的责任,也是琼中的生态担当。

  3 琼中的担当

  山水之间 寻找一条最合适的道路

  在生态保护上,琼中是特殊的。不同于财力雄厚的发达市县,琼中还戴着贫困县的帽子,却舍得在生态上大笔投入。

  在生态环境上,琼中也是特殊的。万水千山好风光,却也阻隔了发展之路。

  琼中的发展,打上了生态担当的烙印,为了这份担当,琼中势必要寻找一条最合适的发展道路。

  穿过湍急的乘坡河,琼中和平镇堑对村委会将千亩碧绿揽入怀中,摇曳的河面上倒映着青山竹海,山水一色。每到春夏两季,村民们将种子往村舍前的开阔草地一撒,玉米、花生便恣意地生长起来。到了10月,切入山腹的万泉河水一波又一波奔来,尾尾鱼儿悠哉游过,身后跟起的涟漪轻泛不绝。

  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民们却对这片山水爱恨交织——爱的是莽莽大山风光无限好,恨的却是千山万水阻断了发展之路。

  “村里交通闭塞,祖祖辈辈几乎都只能守着一亩三分地。”堑对村党支部书记王大标回忆,前些年每到雨季,暴涨的河水便会漫过桥梁,将全村人阻隔在深山里,“大伙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鸡蛋一颗颗臭掉,一把把花生烂在地里,望水兴叹。”

  三面青山与一汪碧水,如同四道屏障,让堑对村成为一座闭塞的“孤岛”。

  堑对村已经有了好生态,却还是没有发展起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需要堑对村来证明;保护生态的意义,也需要一个证明。

  随着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远离城市,寻迹乡野山水,堑对村发现了机会。“堑对的山水这么美,何不让城里的游客们来这里?”以“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琼中开始尝试转守为攻,在坚决守住生态红线的同时,用生态乡村游盘活青山绿水。

  不砍树,不填塘,不挖山,堑对人不急不躁地循着原有的山水脉络,让现代设施和功能进来的同时,又最大程度地保持着村庄的原始肌理,逐渐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乡野面貌。“你在院子里喝茶、唱歌,眼前却是山水相依的乡野阔土,还有什么比这更惬意?”今年春节,来自海口的驴友阿杰携家人入住堑对村的民宿,直言他的乡愁在这里得到了“诗意栖居”。

  在阿杰看来,保护生态并不是要在人与自然间筑起屏障,让人们远离生态保护核心区,而是要让那些流动的、变化的风物继续保持它们活泼的生命,并让人们在系统、和谐的生态保护机制下,更多地与自然相亲。“虽然城市里也有公园和河流,可我们还是想回归山林,去感受最原汁原味的自然风光。”

  矛盾终究要统一,只因那是人民的期盼。如今,堑对村的旅游招牌打响了,游客纷至沓来。山水之间,尊重自然。琼中将要证明,为全省生态作出担当,生态必将给予回馈。

  4 琼中的收获

  生态馈赠 属于贫困村的生态厚礼

  时至今日,符式和真正理解了“生态是琼中发展最大的本钱”的含义。

  正午的阳光下,湾岭镇鸭坡村委会排营坡山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内,一棵槟榔树“打苞”了。45岁的符式和仔细端详着这棵槟榔树,一年多以前,它还是羸弱的模样,“又矮又小,能不能活下来,还说不定。”

  一年多后,这片山头的槟榔树在100亩左右,棵棵长势旺盛,符式和预计,今年的槟榔收成应该在3万斤左右。而在去年,仅仅只有两三千斤。

  这近乎十倍的增长,得益于树下灰白色的鸡粪。

  过去,鸭坡村委会共有85户贫困户,生产方式单一且分散,全靠自家种些槟榔、养几只鸡过生活。可是,养在房前屋后的鸡,留下的鸡粪恶臭难闻;种在山坡上的槟榔树,却缺少肥料,屡遭病虫害袭击。

  生态的意义,真正彰显了。

  “农村坏境不好,农业产业也不好。”“第一书记”秦家越意识到,生态对于经济的影响是多么巨大,“鸡粪本来可以作为优质的肥料,鸡也可以成为驱虫的尖兵,自然状态才是农业发展的最佳模式。”

  经过考察和调研,去年5月份,排营坡山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了。首批上千只山鸡扑簌着翅膀,散养在排营坡的槟榔园里。除了定时喂食,山鸡们在百亩槟榔园里找食吃,挥舞着翅膀啄去树干上的小虫,排下粪便成为肥料。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和谐共生,带给村民生态的红利。

  “山鸡长得很健康,每只不到两斤,2000多只山鸡,一天可以下300颗蛋。”合作社带动了13户贫困户、50多人共同发展,符式和还记得,仅仅去年,每个社员就获得了1000多元的分红,“这还没算上槟榔的收成。”

  他算了笔账,每颗蛋的利润在7-8角钱左右,一天仅卖蛋就能挣到200多元,“一年多的蛋鸡可以作为肉鸡销售,加上槟榔的收成,效益很可观。”符式和忙着将鸡蛋打包,成箱堆在角落里,“这些都是外省客户的订单。”

  槟榔树下的山鸡,成为了生态农业的见证者,也帮助鸭坡村的村民们,实现了脱贫。原先的85户贫困户中,有82户已经脱贫,依靠着饲养山鸡、蜜蜂等产业,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

  元宵过后,排营坡山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将启动孵化基地,3000种鸡即将就位,今年计划将达到1万只山鸡。“整村脱贫不成问题”,秦家越笑着说。笑容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贫困村,在绿色经济中找到脱贫的方向。

  在排营坡以南10公里外的一处山坡上,鸭坡村中蜂专业合作社,赫然出现在坡顶。这里,成片的益智花朵朵开放,香气宜人,不负“南药之首”的美名。

  不计其数的蜜蜂穿梭在花丛间,停留在益智花的花蕊上,它们的工作范围覆盖了周围5公里的面积。在此其中,盛开着槟榔花、野菊花和茶花等超过上百种花卉。一年一次的春蜜,在4月至6月之间,能够给合作社带来30万元左右的年利润。成立于2015年的养蜂合作社,给山坡带来的变化是切实可见的,在蜜蜂的授粉下,每年春季正是“山花浪漫时”。尊重自然的琼中,也在享受着自然带来的“花香”。

  曾经坐落在琼中县城的废水塘,如今变成了湿地公园,也成为琼中县城第一座正式公园。占地324亩的湿地公园,起到了调蓄雨涝的作用,雨水得到承接、蓄积、下渗、净化,缓缓流入附近的营根河,还给琼中人民一个绿色的新天地,也在悄然间,为万泉河、南渡江等河流提供着优质水源。

  春天往岭头农场品一口氤氲茶香,夏天去什寒村隐居避暑,秋天到便文村漫步梯田,冬天来堑对村捕鱼抓虾。走过2017年的四季,琼中接待旅游人数1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亿元。

  作为海南中部典型的山区贫困县,琼中没有强劲的市场支撑,旅游接待人数却从2012年的22.05万人次飙升至2017年的132万人次。那山、那水、那片绿,便是吸引中外游人的核心竞争力。

  为生态做贡献,琼中收获了馈赠。这份馈赠,也属于这座有着青山绿水、优质空气的岛屿。身处“海南之心”的琼中,无愧于海南的“生态心脏”。

  记者手记

  助力生态,终将助力自己

  投入财政预算收入接近一倍的资金,用于生态保护。这并不是一个笑话,而是一种智慧。

  作为全省生态保护的核心区,琼中的点滴变化,都将直接影响着这座岛屿的生态气候。唯有保住琼中的生态,才能换来全省生态更好的未来。

  接通了天然气,处理了生活污水,琼中的乡村不见了苍蝇蚊虫和黑臭水体。整洁的环境换来了村民的健康,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什寒最大的本钱是什么?就是生态环境。从2009年的946元增至2016年的12013元,端上“旅游饭”后的什寒村人均收入7年翻了12倍,如今村里人人都自发充当护林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去年,琼中实现年度脱贫2346户9530人,完成省任务的108%,7个贫困村整村出列。面对今年“摘帽”的硬指标,显得信心十足。

  保护生态并不是放弃发展,而是选择一种绿色的发展模式。或许做起来并不容易,这过程缓慢而艰辛,也充满着矛盾,却能够带来可持续的发展。自然,也终将会把礼物,赠予每一位为它作出贡献的人。(记者 贺立樊 李梦瑶 文/图 朱德权 吉羽 摄)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授“鱼”又授“渔”铺就长效致富路
下一篇:海口佛手瓜收购价再现“过山车”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