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儋州那大推进美丽乡村和农业公园建设 已获得8项国家级荣誉
2017-06-09 08:50:52   来源:海南日报   评论:0 点击:

  据《今日儋州》消息近年来,那大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当前乃至今后的首要任务...
  据《今日儋州》消息近年来,那大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当前乃至今后的首要任务,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中国农业公园”,有力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该镇先后获得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等8项国家级荣誉和海南省卫生镇等10项省级荣誉。力乍村被国家住建部授予全省第一个“中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称号。被农业部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确定为全省第一个“中国农业公园创建单位”,屋基村、力乍村被授予“中国绿色村庄”称号。

  整治环境卫生改善人居环境

  美丽从干净开始,为此,那大镇作了极大努力。

  一是采用“户集、村收、镇运、市统一处理”卫生管理模式,有效治理乡村环境卫生“脏乱差”,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近年来,先后购置垃圾清运压缩车4辆、垃圾桶清洗车1辆,垃圾桶3850个,配备农村环境卫生管护员241名(由镇财政每月每人补助550元),率先在全省乡镇实现垃圾清运全覆盖,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常态化管护。二是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对全镇147个自然村和农场连队的安全饮水实行每年上半年枯水期和下半年丰水期各监测一次,实现了农村饮用水卫生指标常态监测,并对监测水质存在的细菌超标、含铁、含锰过高等问题及时有效治理,率先在全市实现了全镇农村饮用水卫生指标常态监测和有效治理,解决了农村居民使用干净、健康、安全饮用水问题。

  实施民生工程促进城乡均等化

  人居环境差、基础设施差、产业承载功能不强,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解决好这些“瓶颈”问题,该镇进一步完善“百村十个一”民生工程,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全面实施“百村十个一”民生工程(即:一个村庄,一套规划,一条硬化道路,一套文化室、文化广场、健身器材、广播、电视,一条安全饮水管网,一间户厕,一名卫生管护员,一班公交车,一盏公共照明路灯,一项特色产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二是先后完成135个自然村272公里道路硬化,农村硬化道路基本实现村相通、巷相连;完成农村文化室99间及文化广场99处建设,安装配备农村广播电视设备108套,配备安装农村体育健身器材39套300件,不断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建成农村水塔110座,铺设村庄自来水管网396公里,全镇农村自来水基本实现全覆盖;实施农村亮化工程,全镇自然村亮化达90%以上;全镇147个自然村和农场连队建设了统一的村牌标志。三是全面启动了农村建房规划报建工作,采取“政府统筹规划,企业市场运营,行业部门监管”管理运营模式,全镇147个村庄、连队的农村公交,率先在全市实现城乡一体化公交网络全覆盖,方便城乡居民出行、购物、上学、乡村旅游,推动了我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物流、电商、邮寄、快递等产业发展。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经济是支撑。该镇始终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作为重要抓手,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增收、增效为核心,不断推进新科技,发展新产业,打造特色经济,为积极创建“中国农业公园”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

  一是全面实施“个、十、百、千、万、十万”工程(即“个”:一个发展思路“提升执行力,创建学习型、技能型、服务型镇政府”;“十”:10个美丽乡村建设--力乍、屋基、石屋、侨南、江茂、茶山、洛南、洛基、加平、番真;“百”:“百名村官上大学”素质工程和“百村十个一”民生工程;“千”:2000头山猪养殖基地和2000亩常年瓜菜基地;“万”:1万亩玫瑰基地和1万亩柚子基地;“十万”:10万亩中国农业公园和10万美丽乡村旅游产业园),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二是先后开展了“产业调整年”和“旅游服务年”等活动,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打造“一村一品”,积极整合各类项目筹措资金,建设了菜园坡2080亩常年“菜篮子”基地,以农民投资入股方式,建成了横岭2000头山猪养殖基地,巩固提高传统产业亩产量和“公司+农户”的温氏畜牧养殖业,全镇规模养殖户达886户;林下规模种养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中央电视台宣传报道了该镇发展林下经济经验,全省常年瓜菜生产现场会在该镇召开。三是乡村旅游发展取得新的成绩,力乍美丽乡村、屋基爱尚玫瑰庄园的人气不断上升,游客人数持续增长,成功举办了力乍“儋州粽子”品牌推介会暨2014年儋州品香粽、摘黄皮、农家休闲游活动,并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海南)基层党建与村官创业论坛”和中国村庄骑行游基地和中国村庄自驾游休闲营地授牌、骑行比赛和骑行游·自驾游产业论坛等活动。

  提升队伍综合素质夯实农村执政基础

  该镇“两委”干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农村建设事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一是加快推进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提升基层队伍综合素质。严格落实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开展农村党员管理教育;实施“百名村官上大学”素质工程,连续开设三届三年制村官大专学历班,目前2014至2016届共有171名村“两委”干部在读。二是积极开展“民情台账”工作,推行一名党员干部连续三年包一个自然村的机制;村“两委”干部生活待遇逐年提高,2016年全镇村(社区)支部书记、主任每月生活补贴提高到1900元,其他干部每月生活补贴提高到1600元。三是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先后完善了清平、侨南、军屯、屋基、槟榔、先锋、加平等基层组织阵地,2015年全镇村(居)委会实行“坐班制”;严把党员入口关,近年来共发展党员374名,向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派遣第一书记,着力解决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转化问题,提升了基层组织干事创业能力;第八届村级换届共选举产生273名村(社区)“两委”干部,新一届“两委”干部中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共138名,占“两委”干部总数的51%,其中村(社区)书记、主任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共30名,占书记、主任总数的94%,村(社区)书记、主任全部实现“一肩挑”,“两委”干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为推动农村建设事业夯实组织基础。

  改善人文环境塑造社会新风貌

  该镇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引导农民转变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为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该镇印制《村规民约》,引导农民增强文明生活意识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从2015年至今,先后举办各类实用科技、技能培班86期,农民文化学习班30期,培训人数达28000多人次,推进2399人劳务输出就业,有力推动了农民群众综合素质的提高。结合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寓教娱乐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文明和谐新氛围。

  

\

航拍屋基村。 吴文生摄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澄迈无核荔枝今年减产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