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全国农业厅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7-07-26 14:04:00   来源:农业部办公室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分析当前形势,交流各地好做法好经验,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研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分析当前形势,交流各地好做法好经验,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研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问题。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关于上半年工作

  今年以来,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按照“稳中求进、扎实开局”的总要求,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目标任务,奋力拼搏,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进、良好开局”。

  夏季粮油再获丰收,冬小麦实现“十连增”,秋粮长势较好。今年夏粮产量2638亿斤,比上年增加39亿斤,其中冬小麦2313亿斤,比上年增加30亿斤,均创历史新高。夏收油菜籽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分别比上年增加101万亩、3公斤和9亿斤。预计早稻面积增加110万亩,有望再获丰收。秋粮面积比上年增加800多万亩,长势总体好于去年。畜牧业生产企稳回升,渔业稳定发展,主要“菜篮子”产品市场供应充足。预计上半年肉、蛋、奶产量分别为3916万吨、1285万吨、1475万吨,同比均有小幅下降,但市场供应充足。水产品产量2530万吨,增长5.3%。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村各业持续发展,农产品贸易继续增长。预计上半年农垦实现生产总值2037亿元,同比增长11.8%。乡镇企业累计完成总产值32.3万亿元,增长9.5%。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5亿千瓦,增长5.8%,小麦主产省机收水平达98.4%,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特别是黄淮海地区基本实现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1-5月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726亿美元,同比增长3.9%,其中出口总额为266亿美元,增长7.4%。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817元,实际增长9.2%,增速比城镇居民收入快2.7个百分点。

  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为稳增长、防通胀、控风险提供了重要支撑,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好成绩,是在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各种自然灾害挑战不断的情况下取得的。上半年,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稳中求进”,巩固和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今年中央1号文件新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国务院第8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农产品生产供给和价格情况,出台了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各级农业部门积极争取、认真落实各项政策,继续加大对粮棉油糖高产创建、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草原生态补奖等投入,首次提前发布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并适当提高收购价格,协调启动生猪市场调控预案,推动出台祖代种鸡补贴、家禽养殖加工重点龙头企业贷款贴息等政策,创新农机购置补贴机制,推动落实农业“四补贴”、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有力支撑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好势头。

  二是突出抓好夏粮和春播生产,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面对春季东北低温春涝、西南西北干旱、冬麦区“倒春寒”等多种灾害的严峻考验,我们组织开展了“东北抗春涝保春播”、“西北西南抗旱促春管保春播”和“长江中下游水稻集中育秧促增产”三大攻坚战,强化关键农时农机作业,推动粮食生产扎实开展。黄淮海地区全力抓好小麦“一喷三防”等措施落实,促进小麦安全成熟,病虫害发生面积比上年同期减少30%。大力推行机械化收获、秸秆还田、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模式,确保收播进度。东北地区抗春涝、战低温、抢农时,加强机具调度,推进大棚育秧,以高产创建和增产模式攻关为抓手,确保适期播种、一播全苗。西北西南地区大力推广覆膜种植、集中旱育秧等技术,确保春播作物适时播种。南方地区大力开展集中育秧,促进水稻“单改双”,千方百计增加早稻面积。

  三是科学处置应急突发事件,努力保障畜牧业平稳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针对生猪行情周期性下行、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冲击等严峻形势,我们坚持疫病防控和稳定生产两手抓,按照“稳猪、保禽、促牛羊”的工作思路,强化生猪生产的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家禽业生产能力,编制完成《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抓好春季集中免疫,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组织开展农药、种子、“瘦肉精”等6项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建设,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活动,新制定103项农业标准。

  四是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大力推动渔业发展方式转变。今年,现代渔业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前不久又召开了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汪洋副总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全面部署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的各项工作。我们着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加强水产原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落实86.1亿元海洋渔船及渔政船艇更新改造项目,积极拓展远洋渔业,开展渔业资源养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开展“文明渔港”和“平安渔业示范县”创建,启动实施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力争用3年时间使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定居。

  五是加强科技和物质装备建设,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新提高。启动实施《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2-2016年)》,推进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公益性行业科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三大科技引领工程,启动超级稻千公斤育种、制种大县认定,推进国家级制种基地和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认真组织实施新修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继续推动落实基层农技推广“一个衔接、两个覆盖”和特岗计划试点政策,开展万名农技推广骨干培训和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启动100个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继续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加快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种植业及畜牧业良种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等,推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充分发挥购机补贴引导作用,促进高性能多功能机具和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启动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推动12316农业信息服务向基层农技推广站、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延伸,开展信息化示范基地认定和国有农场信息化试点。

  六是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选择105个县(市、区)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探索建立颁证管理办法、登记工作规程。开展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查,研究相关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选择21个示范区开展农业改革建设试点。积极推动农村金融保险等重要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农村小微企业扶持政策落实,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休闲农业和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推进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成功举办中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农业部长论坛,提高农业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总的看,上半年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下半年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对我国的波及影响不容低估。国内经济仍然面临下行压力,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从农业自身看,在“九连增、九连快”的新起点上,进一步发展的基数高、压力大、任务重,目前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依然比较严峻”:一是气象灾害和病虫害防控形势依然比较严峻。据各地反映和专家分析,当前秋粮生产面临暴雨洪涝、干旱高温、低温冷害和病虫害等威胁,稳定秋粮生产不可掉以轻心。东北部分地区由于低温春涝秋粮播栽期较常年推迟7-10天,加之近期雨水多、积温少,庄稼生长推后,后期遭遇早霜的风险较大。南方双季晚稻遭遇寒露风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今夏高温高湿,稻飞虱、玉米螟、粘虫等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害可能偏重发生。二是畜牧业生产形势依然比较严峻。生猪和猪肉价格已高于盈亏平衡点,但仔猪价格仍然偏低,生猪市场仍将保持弱势运行,家禽业虽有所恢复但动力不强,养殖户总体仍处于亏损状态,后期稳定畜禽生产的压力仍较大。三是农民增收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农产品市场需求不旺、价格总体继续趋弱,1-6月三种粮食平均市场价同比涨3.6%,比近五年平均涨幅低3.6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成本刚性上升,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受限;由于企业经营普遍较为困难,农民工就业增加势头减缓,工资性收入增幅可能下滑。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比较严峻。部分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较大,突发事件防不胜防,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任务艰巨。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还需要我们作出更大努力。

  二、关于下半年工作

  下半年各级农业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突出抓重点、抓关键、抓落实,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全力以赴完成“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目标任务。各个方面的具体工作,年初已作全面部署,现在要认真评估进展情况,找准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抓好落实。这里,我再重点强调六个方面,概括为“六个抓好”:

  一是抓好秋粮生产,努力夺取粮食“十连丰”。目前夏粮已丰收到手、早稻收获已过7成,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关键在秋粮。今年秋粮生产基础较好,但要实现丰收还得经受住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等多种考验,必须毫不松懈,超前谋划,环环紧扣,加强对重点区域、主要作物、关键环节的技术指导。要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扎实抓好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充分发挥8100个秋粮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和50个整建制推进试点县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围绕“促生长、促早熟、防夏伏旱、防早霜、防寒露风、防病虫害”,把关键技术措施落到实处。东北地区要突出一个“促”字,针对部分作物生育期有所推迟的情况,适时搞好肥水调控,加快作物生长发育进程,促进安全成熟,防止早霜危害。黄淮海和西南西北地区要突出一个“管”字,促控结合,因时因苗搞好科学追肥,落实好化控防倒、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南方地区要突出一个“防”字,搞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防范水稻“两迁”害虫暴发流行,适当增施叶面肥,降低遭遇寒露风的风险。最近,中央财政安排10亿元对东北玉米和南方中晚稻推广防灾减灾技术予以补助,各地要将资金尽快下达到位,抓好措施落实。

  二是抓好畜牧业生产,防止生产出现大的波动。要继续按照“稳猪、保禽、促牛羊”的思路,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指导服务,帮助生产者渡难关、求发展。目前,生猪基础产能仍相对偏高,猪价尚未摆脱本轮周期性波动的偏低区间,要下大力气推进规模化养殖,降低疫病影响,着力打破“大涨、大跌”的怪圈。家禽业开始企稳回升,但基础依然薄弱,要以促进稳步恢复为重点,全力落实好祖代种鸡补贴和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稳定养殖场户信心。牛羊肉生产增长一直难以满足消费需求,价格已连续12年上涨,要推动尽快出台《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促进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除市场风险外,疫病也是影响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切实抓好秋季集中免疫,统筹做好常见多发病防控,强化各项应急准备,对突发疫情做到发现快、反应快、扑灭快,坚决防止发生区域性流行。同时,要加快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严防病死动物流入市场。

  三是抓好其他“菜篮子”产品生产,保障市场有效供给。上半年蔬菜生产基础较好,今春种植面积有所增加,设施蔬菜和南菜北运基地规模继续扩大。下半年要继续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加快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开发,着力抓好秋冬季节蔬菜生产,稳定提高大中城市冬春蔬菜自给水平。要切实加强信息调度及发布,调整蔬菜品种结构,合理安排上市档期,引导产品有序流通,既要防止因灾害出现供给紧张,也要防止出现季节性、区域性滞销卖难。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和会议精神,扎实推进渔业稳定发展,认真抓好现有资金项目落实,加快实施资源养护、渔港建设、渔业装备升级改造、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等项目,推动现代渔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四是抓好标准化生产和执法监管,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虽然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趋好,但农药残留、违法添加、重金属污染等问题时有发生,社会影响很大。对此,我们必须主动作为,科学评估各种风险,未雨绸缪,将各种隐患化解于萌芽状态,发生问题及时果断处置,不使个别、局部的问题影响全局,坚决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特别是对于“镉大米”问题,各地要高度重视,妥善处置。下半年,要继续坚持两手抓、做到两手硬,一手抓执法监管,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一手抓标准化生产,扩大果菜茶标准园、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建设规模。要统筹运用主流媒体和新型媒体,加强舆论引导,回应社会关切,防止过度炒作。明天将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进行具体部署。

  五是抓好农业科技创新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2年中央1号文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作出了明确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我们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坚持不懈抓好落实。要坚持面向产业需求,大力强化自主创新,着力培育重大突破性成果。扎实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加快选育一批高产、优质、抗逆、适合机械化的突破性新品种。要不折不扣落实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督促各级都要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特别要落实中央财政每县100万元推广工作经费的政策,防止出现挤出效应。各地要开展一次督促检查,确保中央26亿元资金专款专用,确保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经费只增不减。下半年,要推动多部门联合出台农技推广特岗计划实施意见,鼓励涉农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要着力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推进“阳光工程”转型升级,启动农村实用人才认定试点,培育造就更多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四季度,我们将召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交流会。

  六是抓好农民就业增收,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比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今年能否延续前三年农民收入增幅超过两位数、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的好势头,现在看形势不容乐观。要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农民收入增速下滑过多。要加强对农产品市场价格走势的跟踪分析,落实好粮食收购政策,积极推动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稳步提高,适时启动玉米、大豆、食糖、棉花等临时收储政策,努力使农民务农收益不减少。要加大产销衔接力度,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超对接,让农民分享流通环节增值收益。要针对国内外价差大、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等问题,加强分析研究,协调进出口政策,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支持农垦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走出去。要广辟农业外部增收渠道,继续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利用开发性金融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启动一批农产品加工重点建设项目,推进休闲农业规范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农民就地创业就业。深入开展涉农乱收费专项治理,促进农民减负增收。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创建,继续开展农垦危房改造,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今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对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新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农产品市场波动,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支撑;是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应对“谁来种地”问题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各地在这方面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有益探索。可以说,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央有部署,发展有要求,社会有共识,群众有期待。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找准工作突破口与关键环节,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从各地实践和反映的问题看,当前有三个问题值得研究探索:

  (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积极稳妥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搞现代农业要有适度规模,要适度规模必须有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的前提是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国内外的实践充分证明,家庭经营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不仅适应东亚户均经营十几亩几十亩的小规模农业,也适应欧美经营上千亩几千亩的大规模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是当前各国农业经营的普遍形式。我国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由土地属社区农民集体所有的本质特性和农业生产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因此也是我们必须坚守的一条底线,要毫不动摇、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首要的是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从改革初期土地承包合同一年一定,到延长为15年,延长至30年,再到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长久不变”,中央的政策导向十分明确,就是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但是,现在社会上对此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一些地方仍然随意调整承包地,甚至违背农民意愿,违法收回农户承包地。据统计,近两年农民到农业部门上访65%以上是为了土地。为此,要抓紧研究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推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快推进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各地要切实搞好试点,并及时总结推广。

  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并不是排斥土地流转,而是有利于土地流转。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只有流转起来才能提高效率。有了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双方才敢于流转,才能较长时间流转。引导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今后的方向,这一点应当明确。2012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比例已达21.2%,优化了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但也有一些地方片面追求流转规模,定指标、下任务,甚至变相强迫命令,存在着求大、求快的倾向。土地流转要与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人口市民化的步伐相适应;流转的主体是农户而不是干部,流转的机制是市场导向而不是行政干预;土地流转的目的是发展现代农业而不是搞非农产业。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尊重农民的意愿,政府主要搞好指导和服务,绝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这是土地流转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这一点也要明确。为此,要加快研究完善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和服务体系。

  土地流转的目的主要就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现代农业必然是规模农业,提高农业效益,也需要一定的规模。目前我国有2.6亿农户,户均耕地不到7.5亩,这样的规模显然难有高的效率。但土地规模经营不能脱离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说到底还是要与人地关系相匹配。从我国资源禀赋和当前工农就业收益看,一年两熟地区户均耕种50-60亩,一年一熟地区100-120亩,就有规模效益。未来如果全国农户户均耕地规模达50亩,全国有3600万农户就够了;如果户均规模到100亩,则只需要1800万农户,那么剩下的2亿左右农户就得另寻出路,这将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我们既要看到方向的明确性,也要看到过程的渐进性。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小规模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将共同构成我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基础。规模经营也可以是多种形式,如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以及土地入股、土地托管、土地互换,等等。采取何种形式,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最终让农民选择。规模经营还要把握好“适度”,规模过大也会出现边际效益递减。

  (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关键,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农业分工分业不断深化,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发展的势头。与传统承包经营农户“小而全”、兼业化的经营方式不同,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从事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规模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较高,能够优化集成利用各类先进生产要素,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目前,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还处在起步阶段,要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根据不同主体的特性,加强分类指导,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因地制宜明确界定各类主体的标准及登记办法,制定出台相应倾斜政策。当前重点是围绕制约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瓶颈障碍,在税务登记、农业补贴、资金奖补、项目建设、金融服务和农业保险等方面加强扶持,不断提高其自身实力和发展活力。从各地实践看,在种植业方面,既合乎方向又合乎国情的新型主体,主要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特别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是基本经营制度“稳中求进”的典型代表,是家庭承包经营的升级版,因此也是新型经营主体的主要形式和发展方向,应重点培育。同时,要实事求是,切忌拔苗助长,人为“垒大户”;注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规范引导其发展。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以农民为主体,绝不能排斥、忽视农民,不能排斥、忽视千家万户的承包经营农户。这是人多地少国家农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农民处在“三农”的核心地位,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要解决农业问题,也要解决农民问题。如果只是实现了规模,解决了农业问题,而把众多农民排斥在外,将给社会稳定带来严重的隐患。我们鼓励工商企业进入农村、投资农业,但应着眼于服务、带动农民,与农民共生、共舞、共赢,而不是取代农民。对那些只“代替”、不“带动”农民的工商企业,应加以引导和规范,有的还要对其经营行为加以限制。要研究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准入和监管制度。

  (三)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是新形势下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现代农业发展早已超出单纯的农户生产范围,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不断扩展,分工分业已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兴起,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应运而生并快速成长,已涵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多个领域。目前,全国公益性服务机构已达15.2万个,经营性专业服务组织超过100万个。实践证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上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路径。越是规模经营,越需要社会化服务;越是市场化程度高,越需要社会化服务;越是新型经营主体,越离不开社会化服务。下一步,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机构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基础。这两年,公益性服务机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机构基本建立,支撑保障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但与中央的要求、发展的需要以及农民的期盼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服务能力、经费保障、人员素质、体制机制等方面还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下一步,要在全覆盖、有保障上多下功夫,重点在那些具有较强公益性、外部性、基础性的领域,经营性服务组织不愿干、干不了的领域积极发挥作用。要在创新农业公益性服务供给方式上多谋新路,在人才引进和考核激励机制上多动脑筋,重点搞好区域疫病防控、产品质量监管、土壤环境监测、农民技术培训等服务。

  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生力军。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经营性服务可以有效弥补公益性服务的不足,更好满足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已成为农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增长点。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美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农业GDP的比重已达到12.7%,而我国仅为2.3%,农业经营性服务业还大有潜力可挖,大有文章可做。下一步,要研究制定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按照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原则,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各类服务组织,在农产品保鲜、贮运、加工、销售环节,以及农机、种业、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培育多元化服务主体,要大力发展专业化服务组织。专业化服务组织一般都集中于农业生产经营的某个具体领域、品种或环节,从事专业化的生产经营服务活动,其服务渠道和模式相对成熟,服务水平较高,经营有效益,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要加大对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和支持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作业、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等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是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要抓紧在全国选择一批领导重视、基础较好、经验具有普适性的县市,从培育主体、拓展领域、创新方式等方面加强指导,探索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机制。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深化农村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实践中,应把握四个方面的原则:一是必须巩固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着眼于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牢牢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二是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真正维护农民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得到农民的支持和参与,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必须坚持从国情和农情特点出发,兼顾效率与公平。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解决农业问题与解决农民问题相统一,方向性和渐进性相结合。四是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稳定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粮食生产“九年增”、农民增收“九连快”,证明中央的农村政策是正确的、有效的。政策稳、人心稳,农业稳、社会稳,要坚持党在农村政策的基本取向不动摇,与时俱进推进政策体系的适当调整和完善创新。

  四、关于改进工作指导与服务

  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在变化,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在深化,农业行政管理必须顺势而为,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我们要在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策创设、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指导服务等方面下功夫,不断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新变化的要求。

  要主动加强政策协调,进一步加大农业政策支持。今年中央财政收入增速明显放缓,“三农”投入持续大幅增长存在一定困难。各级农业部门对此要有充分认识,切实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强化政策研究,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更多支持。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出台一批利当前、管长远的新政策,扩大资金规模,不断完善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另一方面,要研究完善现有补贴政策,优化和调整支农资金存量,重点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等方面倾斜,向新型经营主体、主产区、优势区和关键环节倾斜,充分发挥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同时,要规范和完善操作办法,把加强监管贯穿于政策落实全过程,严防政策资金“跑冒滴漏”。

  要切实推动职能转变,进一步提升指导服务水平。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前一段时间,根据中央要求,农业部把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作为转变职能的突破口,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57项,占现有审批事项总数的51.35%,国务院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下一步,重点要转到加强管理上来,深入研究审批取消后如何加强监管的问题,审批下放后如何落实地方责任的问题,职能转变后如何加强法规制度建设的问题,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确保“放而不乱”。各地也要抓紧研究权力下放后如何做好衔接、管好用好的问题,确保不出纰漏。在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还要统筹运用好法律、信息化等手段,改善和加强政府管理服务。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健全农业法律法规,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完善执法体制机制,依法科学处置各类涉农突发事件,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快建立低成本、多样化、广覆盖的“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指导生产、引导市场,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

  要积极探索绩效管理,建立健全抓落实的长效机制。2012年,农业部决定,选择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稳定粮食生产等5项重点工作,对省级农业部门开展延伸绩效管理试点。从一年来的试点情况看,这项工作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效果不错,不仅有力促进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而且为深入推进延伸绩效管理积累了经验。在这次全国农业厅局长座谈会上,我们要对考核优秀单位进行表扬,并将通报相关省级人民政府。下一步,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完善延伸绩效管理考评办法,构建上下联动、条块结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形成狠抓落实的长效机制。

  最后,我想强调一下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关工作。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主要聚焦作风建设,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农业部门与农民群众关系最密切、与农民群众打交道最直接、为农民群众服务最具体。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改进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全面加强农业系统自身建设,大力发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无私奉献、廉洁高效的优良作风,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不断提升服务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水平。

  同志们,夺取全年农业丰收、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奋力夺取全年农业丰收,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0一三年七月二十一日

(农业部部长 韩长赋)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农业部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下一篇:开启畜牧业绿色发展新纪元 引领畜牧业现代化取得新进展——农业部畜牧业司有关负责人就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答记者问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