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消费扶贫的三重属性
2020-09-18 09:46:13   来源:海南日报   

  首届全国消费扶贫月活动启动以来,各地从地方实际情况出发,搭建平台、创新机制、推动营销,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消费扶贫活动,一份份扶贫产品,从高山峡谷中走出来,在丰富城市居民
  □ 施维

  首届全国消费扶贫月活动启动以来,各地从地方实际情况出发,搭建平台、创新机制、推动营销,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消费扶贫活动,一份份扶贫产品,从高山峡谷中走出来,在丰富城市居民餐桌和生活的同时,也对缓解扶贫产品滞销卖难、促进扶贫产业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其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和问题,如产品质量有瑕疵、价格过高等。如何更好地推动消费扶贫的健康发展,首先要厘清消费扶贫所具有的多重属性。

  首先是明确的公益属性。消费原本是没有道德属性的,但是因为和扶贫连接在了一起,原本中性的消费就有了“公益内涵”。虽然客观而言,这依然是一种基于等价、自愿原则下的市场交换行为,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形式,消费者在进行选择时,实际上带着明确的扶弱济困的意图。无论是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还是鼓励民营企业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都是一种社会扶贫的有效途径,有着明确的公益属性。

  其二是基础的政府属性。整个脱贫攻坚战役就是以政府为主导开展,消费扶贫同样具有鲜明的政府属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无论是在基础领域推进供应链条的畅通、物流设施的完善、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还是在消费终端将消费扶贫“纳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和地方各级结对帮扶工作内容”,“作为考核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内容”,实则都是政府发挥“有形之手”作用的体现。政府的有效积极作为,是消费扶贫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其三是核心的市场属性。公益也好,政府也罢,消费扶贫最终还是要回到市场上来,让市场说话。消费扶贫作为消费行为,实质依然是一种市场的选择行为。以产品为媒介、用消费搭桥梁,说到底是对市场规律的尊重。无论是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还是从贫困地区长久的发展考量,只有扶贫产品真正作为一种商品输出,经历市场的挑选和洗礼,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大众的需求,才能实现消费扶贫良性发展。

  消费扶贫的多重属性,要求我们在推进工作时,既要着眼其一般消费的共性,又要兼顾扶贫行为的特殊性;既要鼓励爱心奉献,又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让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能从中获益,推动消费扶贫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农民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以超常规举措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下一篇:一粒小胡椒 一曲“椒”响曲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