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都是苦 如今有些“牛”
2019-07-18 10:55:52   来源:三亚日报   

告别了茅草房、有了固定产业、家庭收入日益增加、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期待……回想起这一路来的“蜕变”,现年45岁的天涯区抱前村脱贫户符文清有些不敢相信,以前一无所有的自己,如今竟
\
符文清饲养的牛是他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告别了茅草房、有了固定产业、家庭收入日益增加、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期待……回想起这一路来的“蜕变”,现年45岁的天涯区抱前村脱贫户符文清有些不敢相信,以前一无所有的自己,如今竟变成村里的“养牛大户”,近期还被评为三亚“创业脱贫致富之星”。

  以前四处借钱

  日子寸步难行

  夏至时节,天涯区抱前村草木葱茏。这样的绿水青山,养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抱前村人,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一点一点创造出幸福的生活。

  举目四望,在绿草丛间,30头黄牛在低头吃草,这正是符文清的脱贫产业。今年年初,抱前村委会以27万元的资金承包了他的27头牛,并再买进3头黄牛,共30头牛由他代养,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收益则五五分成。“这样有保障,我就不怕亏损了。”说起养牛,符文清与三亚日报记者交谈时,笑容里显露着对当下生活的满足。

  “以前的苦,现在想想都觉得心酸。”符文清向记者回忆说,他家以前只有一间茅草房,全家5口人艰难地挤在一起。因为没有资金、没技术,仅靠种植水稻过着看天吃饭的日子,用他的话来形容就是“煮菜都放不起盐。”因为家里有患二级残疾的父亲和体弱多病的母亲,尽管他日夜操劳,却也难以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好在家里养了两三头牛,每过春节就卖掉一头,还能换取一点钱艰难度日。

  符文清回忆,1997年他家为了建房卖掉了一头牛,而在春节的前几天,因为实在拿不出钱来,房屋还未完工就被迫停工。眼看着马上过春节了,总不能一家人挤在临时搭建的棚子过年,于是符文清东借西借,凑足了1300元,勉强完成房屋封顶工程。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当时符文清的母亲因为体弱多病,去医院治疗需要8000元,这对于符文清一家来说无疑是一笔“巨资”。为了治病,一家人到处借钱,无收入还负债累累,这个贫困的家庭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因为没有钱治病,母亲最终还是离开了。”回忆起往事时,符文清的眼中流露出痛苦和遗憾。母亲的离开也让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挣钱,改善全家人的生活。

  政府及时帮扶

  成功摘掉穷帽

  2016年,在生活中艰难前行的符文清一家终于看到了希望。当年4月,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不仅为他们一家重新修缮了房子,帮扶单位还为他们送来了鸡、鸭苗,符文清发展生产的底气有了、动力足了。

  “以前养牛只是为了耕地,现在我看到了商机!”在政府的帮扶下,符文清积极种冬季瓜菜、养猪、养鸡,黄牛也从几头发展到十几头,一年有近5万元的收入。2016年,符文清还清了所欠债务,并于年底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符文清告诉记者,之前他也看准了养牛产业,想扩大养殖规模,但是由于没有太多资金和技术,只好把这个想法埋在了心底。

  “他是一个勤劳肯干而且有责任心的人。”帮扶责任人陈俊蓉告诉记者,以前符文清是一个不爱说话、默默干活的人。后来,在一次又一次的走家入户中,符文清才慢慢地主动把扩大养殖规模的想法告诉帮扶责任人。

  在得知符文清的想法后,今年年初,抱前村委会收购了他的27头黄牛,再买进3头黄牛,全部由他代养,收益五五分成。“农户不用承担风险,还有分红,能够带动他们脱贫致富。”抱前村委会网格长符龙武介绍,现在符文清所养的黄牛中,有4头母牛怀孕,按照每头平均以1万元出售,每年也有几万元收入。

  看着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符文清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更足了。为了更好地发展养殖产业,他积极参加脱贫致富电视夜校,用心记下养殖技术知识,向技术人员请教。符文清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我养的牛都不生病了。”

  扩大养殖规模

  带动村民致富

  除了养牛,符文清现在还是抱前村红卫村小组马头田水库管理员,每个月有1200元的补贴,家里也种了一些槟榔和香蕉,能够减轻日常生活开支。

  “勤劳才能致富,靠双手才能把日子经营好。”说起现在的日子,符文清露出了笑容。他告诉记者,人不能有依赖思想,必须要自食其力,不等不靠,只要用双手勤勤恳恳去做,生活才会越来越好。正是靠着这种努力拼搏的精神,符文清一边养牛一边学习养殖技术,参加各种养殖培训并获得了证书。从3头黄牛开始,发展到如今有30头牛的规模,符文清成了村里勤劳脱贫的典范。

  “我想和村委会合作把黄牛产业扩大规模,带动其他村民参与进来,帮助更多村民不断增收致富奔小康。”对未来,符文清充满了期待。(记者 张慧膑 黄世烽)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勇于扛起主体责任 带领全村共同富裕
下一篇:绿色健康农产品受热捧 1个多小时已所剩无几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