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水五脚猪——不是野猪 更胜山猪

  听说海南白沙细水有一种猪,四脚短小嘴巴尖长,长年牧养在大山中,主食牧草长大,更特别的是刚生出来的小猪有像豹子般的花纹……我决定实地探访。

  向导是细水乡的挂职副乡长王东劲。我们从海口出发,过了儋州城区,车在十八弯的山路上蛇行,路的一边是植被茂密的大山,另一边是植被茂密悬崖,穿过白沙县城后,大路渐小,经过了一条近10公里的泥洼路,车终于在一户建在大山脚下的牧民房屋旁停下。

  一下车,我远远地看到一处依山围建的围栏,向前走去,只听“嗡嗡”的几声猪叫,紧接着是“嚓嚓”的一阵异响,一群大大小小的猪象从地底下冒出来似的向山顶狂奔。我急忙掏出相机,只见两头四脚短小,嘴巴尖长的小猪在近20米开外与我隔着一道门槛对视。

  “猪和养猪的人都到哪去了?怎只见两头小猪?”我问站在一旁的向导。

  “小猪?”向导笑着说:“那两头盯着你看的是母猪不是小猪。” 

  天!儿时养过猪,一直自认为“阅猪无数”的我,在此竟然分不清猪仔和母猪。

  “‘五脚猪’像野猪一样四脚短小,嘴巴尖长,喜欢在野外到处拱土觅食,走起路来嘴巴贴着地,从后面看就像五只脚,所以当地人就叫它们“五脚猪”。细水五脚猪,是以细水牧场四队区域为中心的细水乡范围内,在林下放牧圈养的条件下,野外的山猪公猪跳进围栏内,与放养的五指山猪母猪偷情产生的后代,将其杂交所产的杂一代公猪作为种公猪,再与五指山猪母猪配种,所生产的后代。”听完向导的介绍。我沉默了,在猪舍旁足足站了十分钟,不远处几头母猪大着胆聚在一起,她们交头接耳,似乎在分享我这个不速之客到访的原因。

  我沿着铁丝网走进大山,一边走一边想:“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这里的牧民养的猪怎就这么秀珍?”走着走着,我发现远处的半山腰上几位身着绿服装的牧民正在忙着用铁丝网架设围栏。

  锁定位置,我急忙向他们所在的山腰攀爬。不容易来到他们的身边,几位牧民得知我的疑问全乐了。

  “别笑我们的猪小,这可是中国特有的小型猪五指山猪的后代。我的猪耐粗饲,断奶一个月后的仔猪,可以用秸杆、香蕉茎叶和牧草粗饲料为主喂养。而且我的猪抗病力强。仔猪断奶后,除了正常的防疫外,至出栏时几乎不用药物。”牧民韦哥说。

  “什么正常防疫,那座山是我的牧养区,我的猪就从没用过药。”韦哥的话还没说完,他弟弟手指着另一座山反驳。据牧民透露,他们很喜欢我称他们为牧民,因为他们的猪出栏时间为14到24个月。从出生到6个月要圈养,用料基本上是牧草和香蕉茎叶。6个月到12个月这半年要放养,此时猪的体重将近20斤,放养的牧场依山势用铁栏杆围建,约三十亩。牧民们将整群猪赶到用铁栏杆围好的山上,山上有各式各样的草、树的果子,山猪犹如回到丛林的野猪,自由自在地在这里觅食。牧民们每天定时定点投放一次牧草……当一块牧场中的食物被吃得差不多的时候,牧民会向草原牧民换草场一样,将猪赶到下一块牧场放养。这片山上的食物足够这些猪吃的,牧民定时定点投放牧草的目的是为能及时了解猪的状况。

  下山时,我在一处木板搭设的简易“帐篷”前停了下来,韦哥看到我举相机拍照,笑着说:“这是我搭的“生态产房。”向导告诉我:“放养在山上的五脚母猪产仔后是不回猪舍的,担心下雨,韦哥用一块板为野外生产的母猪搭好“帐篷”,又送了些“粮食”,猪仔能够完全生活自理后,母猪就会自己把猪仔带回家来。”

  谈话间,不时有猪从丛林里探头探脑地偷看我们这群不速之客。看着这群象野猪一样成长的山猪,我突发奇想:“细水五脚猪与野猪相比哪个更好吃?”

  韦哥乐了:“野猪肉硬且酸,跟细水五脚猪没法比!”

  向导说:“细水五脚猪个体不大,重量轻,而且它的皮厚油少,肉质结实,鲜嫩爽口,味道芳香,多吃不腻。不管是白切、烧烤或火锅都味道具佳,风味独特,非常值得一尝。”